汉语言文学研究

陈子善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工作着是快乐的”——陈子善先生荣退感言

    解志熙;

    本文从陈子善先生关于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的研究、现代文学的治学旨趣及其主办的现代文学研究刊物等方面,扼要介绍了陈先生40余年的学术业绩及其成就。

    2020年03期 v.11;No.4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有据、有趣、有情的“自由王国”——陈子善先生著述读记

    计璧瑞;

    陈子善先生集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文学史料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于一身,其著述蕴含大量文学史新信息、新发现。这些著述所呈现的,不仅是传统形态的文学史料,而且还包括编辑、出版、发行、书简等以往不受重视的一些文化信息,在文学史"大叙事"之外,提供了众多生动细节,为今人触摸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并形成了文学史材料发掘考据和意义阐释与版本知识考古学相结合、文学史细节再现或现场还原、由书与文出发及人及情等几大特色,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史料捕捉能力和深切的文学感受力。

    2020年03期 v.11;No.4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史料导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陈子善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史料研究

    张德强;

    本文从陈子善的具体学术工作、研究方法及其特色、文学史观三个方面切入,尝试理解并阐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领域的贡献。在40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陈子善的研究对象"从鲁迅到张爱玲",旨趣始终集中于对现代文学版本与史实的考证、作家集外文的辑佚与阐释等方面,以扎实的文献史料工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评"与"另写"。同时,他倾向于带有掌故、笔记色彩的私史传统,认为文学史不妨"另写"而无所谓"重写",也体现了一种或可称之为"史料导向"的开放的、个性化的文学史观。

    2020年03期 v.11;No.43 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现当代文学研究

  • 北野:时光的饮者——“燕赵七子”北野诗歌论

    孙晓娅;

    北野是"燕赵七子"中创作个性最为鲜明的诗人之一,在其三十年的诗歌创作中燕山是意涵多元的文化地理观念,它承载着诗人的精神气场,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磅礴的文化创造力。在真实的燕山场域中,北野以悲悯的情怀格外关注游离其中的虚构元素,以再现生活的"实际性"、真实性、复杂性。在虚构与真实交错中,他笔下的空间富有历史感,时光投射着不尽的诗意。北野创设了富有标识性的志怪诗写笔法,神秘的氛围与现实的隐喻扩展了其诗歌的张力和表现力。

    2020年03期 v.11;No.43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当代诗歌的圣人书写——从向以鲜诗集《我的孔子》看现代汉诗的民族话语建构

    何光顺;

    向以鲜《我的孔子》组诗是现代汉诗写作的典范性文本,它也是当代中国诗人进行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实践,体现出确认自我文化渊源的民族诗人的身份自觉,并同时折射出当代汉语诗学的几个重要维度:一是现代汉诗重回诗歌之道的根性自觉;二是现代汉诗逐渐发展出一种倾听圣者声音的古典意象诗学之维;三是现代汉诗在面向古典并在山水历史里栖居的信仰重建。这几个维度是向以鲜的史诗性写作所开启的现代汉语诗学的新向度,它逐渐纠正了近代以来中国诗歌的信仰和根脉的迷失之弊。

    2020年03期 v.11;No.43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近世文化研究

  • 女影星王人美:银幕内外的歌舞、演艺与健美

    高翔宇;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国知名女影星王人美凭借早年在黎锦晖"明月歌舞团"中练就的优美舞姿、嘹亮歌喉、流利国语,完成了从歌舞向影坛的转型,并经由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孙瑜、蔡楚生的培育,在银幕上成功塑造出"野玫瑰""野猫"形象,在中国默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之际独领风骚。而银幕以外,在传媒制造与自我形塑的双重推动下,王人美以体育健将的风姿,契合了女性健美风潮"自然美""健康美"的诉求,并与"电影皇帝"金焰喜结连理,实现了"歌舞明星""电影明星""健美明星""影坛伉俪"的合流。然而,由于电影界思想阵营的分野,出演不同类型的影片促使王人美遭遇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并陷入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困惑与挣扎。除此,她的演艺生涯也无法逃离战争风云的席卷。

    2020年03期 v.11;No.43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儿童“看电影”:民国儿童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蔡洁;

    20世纪30年代,儿童"看电影"成为一种娱乐启蒙的时尚新潮。知识界在各大报刊媒介刊发专题论说,开始注意挖掘电影在儿童新式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呼吁各方投身于这场儿童电影教育运动。南京国民政府为整顿儿童电影市场及规范儿童观影年龄起见,颁布了相关限令。上海儿童教育界联络热心儿童事业的政府官员、电影制片商等,开创试办"儿童电影院"与"儿童电影日"的先河,以建构沪上"儿童电影网"为目标。儿童"看电影"这一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在为儿童带来新鲜体验的同时,也给儿童造成了一些新的精神困扰。其实,儿童电影教育的福利仅惠及了幸福圈内的儿童少数群体,本质上而言,还是有产阶级家庭休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2020年03期 v.11;No.43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曾巩研究”专辑

  • 中日韩曾巩研究管窥

    张剑;

    中日韩三国的曾巩研究,中国是主导和主力,不仅成果数量相对庞大,且地方政府热心标举乡贤,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以1983年的"纪念曾巩逝世9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曾巩研究打破了之前较为沉寂的局面,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2019年的"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有更多学者参与,曾巩研究出现新的气象。日、韩两国的曾巩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有值得借鉴之处,他们非常注意吸收中国的研究成果,由于国别和地域因素,他们引用中国研究成果时呈现一种滞后性。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对日、韩成果引用较少。随着相互交流的频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日韩三国之间有望形成一种更为良性的文化互动。只有各国之间的学术与文化相互馈赠,世界文明才能更加多元生动。

    2020年03期 v.11;No.43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齐州吟稿》与曾巩地方诗歌的存录方式

    叶晔;

    《两宋名贤小集》中收录了多部以地方诗歌为主的"外官小集"与"地志小集",与常见的据诗歌总集或作家本集辑选而来的"选萃式"小集不同,这两类小集更关注诗歌的地方性而非审美性。其编纂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一个不断保存甚至"制造"地方性知识的过程。曾巩《齐州吟稿》中的诗歌序次,与现存曾巩文集的金本、元本系统有较大的差异,反而与晚出的清康熙西爽堂刻本保持高度的一致。可旁证《两宋名贤小集》的成书情况,晚至清前期尚有增益。通过分析《齐州杂诗》《齐州吟稿》与《(道光)济南府志·艺文志》中的诗歌信息,可探究地方文人如何通过不同的文本存录方式,实现对前人诗歌之地方性的提纯,及对作家之地方书写行为的塑造。

    2020年03期 v.11;No.43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欧阳修与南丰曾氏家族文人略论

    陶然;张婧;

    欧阳修与南丰曾氏家族文人的交游往来,对曾氏家族文人的文学创作、政治仕途及士风精神等方面均有影响,对南丰曾氏在宋代文人家族中地位的确立亦有重要推动作用。研究欧阳修与南丰曾氏家族文人群体间的关系,对于认识江西文人群乃至整个南方文人群体在宋代文坛和政坛崛起的轨迹和历程颇有示范意义。

    2020年03期 v.11;No.43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艺学研究

  • 意义分析、“横剖”与批评术语考辨——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方法论

    王波;

    与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等撰写历时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不同,朱自清选择"横剖"的研究范式,把中国文学批评归纳为若干批评术语。受瑞恰慈的语义分析学说影响,他注重分析批评术语的意义,"像汉学家考辨经史子书""一个字不放松"地考辨批评术语的源流与变迁,从中国诗论中找出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四个中心术语,准确抓住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朱自清的这种学术方法既源于和朋友们讨论批评派别、同时代批评史著作、普通文学史体例等因素,又与"还其本来面目"的研究初衷有关。

    2020年03期 v.11;No.43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现实文化”与“文化星丛共同体”——浅论金惠敏文化理论中的两个关键性概念

    白心如;

    当下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将全球化发展的固有矛盾做了急剧的放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将认识和处理全球化进程中各文化关系的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以金惠敏的"现实文化"与"文化星丛共同体"两个概念为切入点,冀望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讨论国际文化间的关系。虽然"现实文化"与"文化星丛共同体"中对象文化的角色截然不同,但它们都有共同的价值底色与不同面向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也正确认识其他文化。

    2020年03期 v.11;No.4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性乡愁与华文文学”专辑

  • 通往哲性乡愁的途中——以马华天狼星诗社的中华文化书写为分析对象

    金进;

    天狼星诗社是1970年代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诗歌团体,其领袖温任平以其笔下的文化中国书写开启了马华文坛的一个重要主题,其诗歌创作以一种现代主义技艺和文化中国主题的交融,体现出从文化乡愁向哲性乡愁演变的趋向。本文从温任平及天狼星诗社的具体创作入手,对天狼星诗社诞生的背景、诗歌创作的主题,以及具体的表现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梳理那段珍贵的文学历史,还原天狼星诗社群体的创作心态,保存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群像。

    2020年03期 v.11;No.43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哲性乡愁的书写与追问——以沈从文作品为例

    马静一;

    钱锺书先生曾敏锐地留意到中国传统里存在着一种"还乡隐喻",即一种精神不安地追求安定、永不止歇地寻找休歇处的体验。龚刚教授以"还乡隐喻"为基础,著文申述"乡愁三境"。其中,"哲性乡愁"的概念一举扩大了"乡愁"的内涵与外延,赋予了"乡愁"更为阔朗的审美品格,令其成为人类对生存困境的普遍情思。于是,文学的终极审美意义也就此有了更多的阐释空间。本文围绕哲性乡愁这一概念,运用其全新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沈从文的文学书写进行再认识,具体包括沈从文思想当中哲性乡愁意识的生发与壮大,以及在其文学书写当中对哲性乡愁的三种回答。

    2020年03期 v.11;No.4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愁予与哲性乡愁——从《乡音》诗九首切入

    朱泽礽;

    乡愁是中西文学长久以来广泛关注的主题,围绕此展开的构思与创作各有千秋。龚刚教授提出"乡愁三境"概念,明晰地对不同形式的乡愁予以系统划分,而其中最高境界则是哲性乡愁。本文将阐释离散诗人的代表郑愁予对于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从哲学和美学的维度探究其笔下哲性乡愁的具体建构,并分析这位侠客诗人哲性乡愁创作的源泉。

    2020年03期 v.11;No.43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史料与文献

  • 最早的鲁迅《野草》的英译文——冯文洛的三篇《野草》译作钩沉

    邓小红;

    本文新发现的冯文洛译自鲁迅《野草》中的三篇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墓碣文》系迄今见到的鲁迅作品翻译史上最早的《野草》英译文,填补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鲁迅《野草》英译文未有刊发的空白。三篇译文原载1927年私立毓文中学校刊《毓文周刊》第217期、219期、225期,对于鲁迅文本的翻译和传播研究具有颇为珍稀的翻译史价值和史料文献价值。关于冯文洛的这三篇英文译作,学术界至今未有论及。民国时期私立中学校刊的史料文献价值也有待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2020年03期 v.11;No.43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史料研究的历史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及其他——简答吴宝林君

    刘涛;

    《文艺研究》2019年第9期《书评》栏刊登吴宝林的书评《历史感的缺失与"伪佚文"的辑佚——以刘涛〈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为例》。本文从如何理解史料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历史感"、胡风四篇佚文真伪、书评写作问题等三方面,对宝林君的书评进行了深度回应。

    2020年03期 v.11;No.43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语言学研究

  • 也谈“X日行”和“行X日”

    王路娟;

    "X日行"中的"行"在判断句中作名词"路程"解,在描写句中用作计量单位词"日行"的构词语素;"行X日"中的"行"在描写句中作"路程"解,在陈述句中作动词"行进"解。"行"的意义比较复杂,作动词用并非"唯一正解"。语句的动态义和静态义对汉语空间量表达有决定性影响,对语句的动态义和静态义进行准确区分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识解汉语空间量标指的语义;语料的时代性与真实性影响对空间量标指意义的判断,将异质语料甚至语言中不存在的自编例句作为根据是荒谬的;"日行"是与"光年"相类的以时长表距离的科学术语,科学术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口语词,语料库中收录不多,但可根据主要意义、使用区域等方式辨别其来源,汉语史上科学术语的研究仍是汉语研究的薄弱环节。

    2020年03期 v.11;No.43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子善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王贺;

    <正>编者按:陈子善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多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及文献史料的研究和教学。从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整理工作走上学术道路,先后编订出版了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张爱玲等一大批现当代重要作家文集、研究资料集和回忆录,发表了大量的专题研究论文和文史考证、札记,已结集出版有《从鲁迅到张爱玲——文学史内外》《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双子星座:

    2020年03期 v.11;No.43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曾巩研究”专辑

    张剑;

    <正>主持人语:中国古代作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合称或并称,如"竹林七贤""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前后七子"等,既彰显了某种文学现象,又平添了不少文人雅趣。但是,由于作品存留数量和时代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变化,这些一时并称的人物其实并没有平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有的过热,有的则相对冷清。以"唐宋八大家"为例,相比于韩、柳、欧、

    2020年03期 v.11;No.43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哲性乡愁与华文文学”专辑

    龚刚;

    <正>主持人语:乡愁是中西方文学中广泛涉及的一个概念,文学史上表现乡愁的诸多作品也各成风骨,自出机杼。自澳门学者龚刚提出"乡愁三境"的理论及"哲性乡愁"的概念后,关于文学作品中乡愁类型的划分便臻于清晰完善。其中最高境界的"哲性乡愁",

    2020年03期 v.11;No.43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学术动态

    <正>《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翘楚,融深邃的思想与高妙的艺术为一炉,成为文学王国中无可争议却又备受争议的王者。备受争议的一个原因是对其主旨、意蕴和人物等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由于作者运用春秋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故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真正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

    2020年03期 v.11;No.43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