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增如;
<正>一、初见李凖1982年9月7日早晨一上班,丁玲告诉我说,下班以后你不要走,晚上有客人来。原来,有两个中国作家代表团要访问美国和加拿大,当时中国出访欧美的作家不多,缺少经验,丁玲一年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参观访问了三个多月,回国后发表了多篇访美散记,反响很好,访美作家代表团的冯牧团长提出,请丁玲同志谈谈访美观感以及出国访问的注意事项。丁玲邀请大家到家中做客,时间是晚上7点。
2020年04期 v.11;No.4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哲;
李凖本人常用"敲开文学殿堂的大门"或"我自学成才的文字生涯"这类说法描述自己成为作家之前的经历,但这种叙述过多受"新时期"特定思潮的限定,强调"个人"的成长,而把与"个人"彼此纠葛的"历史"放置在不那么重要的"时代背景"位置。本文可视为一次从历史研究层面关注当代作家生平的尝试,具体方法是以豫西地方史为切入点,以相关的社会史资料、报纸期刊和当事人回忆为参照,全方位还原青少年李凖的复杂经历,梳理他与"革命""文艺"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并力图以此为中介展示出上世纪中叶中国革命在豫西地方社会内部渗透、运转的复杂机制。
2020年04期 v.11;No.44 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莫艾;
李凖早期作品《不能走那条路》和《白杨树》在观察、表现互助组阶段引发的乡村社会多方面变化,特别是农民心理、意识、彼此关系感受的变化方面独具特色;在互助合作视野中思考、处理乡村家庭问题及对有关乡村干部工作方式等方面也有独到的体认。李凖对20世纪50年代农村、农民的观察与体认不乏启发意义:在生产和物质利益因素之外,还有哪些价值、要素可对引导农民的意识变化发挥作用。
2020年04期 v.11;No.44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夏天;
1956—1957年在当代文学史中被称为"百花文学"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时期,对当时还是青年作家的李凖而言,也是他创作的转折时期。李凖出于对早期创作思想性不够、没有创造出新人物的缺点,这一时间段在创作和思考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间段他的创作虽然数量较多,但诸多探索也没有解决他早期创作中的难题。最后他将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在重新理解"深入生活"这一命题上。通过观察李凖这一时期的创作与思考,既能够作为理解李凖1950—1970年代创作难题的关键,也是从"文学日常"的角度重新看待1956—1957年"文学事件"的新切入点。
2020年04期 v.11;No.44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罗崇宏;
"延安"时期的"工农兵"大众话语促使知识分子的身份发生转移,即知识分子从曾经的"化大众"式的"启蒙者"向"大众化"的"为工农兵服务"的身份转移。同时,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话语之间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冲突与互渗关系,使得知识分子"身份"话语的生成经历了诸如冲突、改造、认同与互动等一系列实践过程。这就是"延安"话语语境中知识分子"身份"话语的生成机制。
2020年04期 v.11;No.44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李萍;
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略,"文艺大众化"必定是不可绕开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战时特殊的政治形势和文艺政策的调整,延安时期文学语言的创作实践使得"五四"时期由知识精英提出的"大众化"理论从口号阶段、形式化阶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实施,大众化文艺刊物的创办、鲁艺学院教育方针的调整以及对民间旧形式的改造与利用,促使"大众化"在延安文学创作实践中落地生根,不仅实现了从"五四"模式向"当代"模式的过渡,出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语言应用与新的文学主题,并借此正式确立了赵树理方向这一经典的文学语言写作范式。
2020年04期 v.11;No.44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刘芳;
随着传统生产方式向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转化,无产阶级的理论内涵发生了变化,齐泽克分别从劳动形式的新变化、阶级关系的变体,以及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进行了反讽式的改写。齐泽克在阐发其新无产阶级思想的过程中,不但对马克思"无产阶级"理论进行了富有修辞意味的改变,而且更加强调症候式批判理论的应用。对比来看,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观是对资本主义的反讽和批判,齐泽克的新无产阶级思想则是后现代语境下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逻辑的理论延伸。
2020年04期 v.11;No.4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