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

名家序跋

  • 百年坚守 百年辉煌——《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序

    关爱和;

    <正>有着110年办学历史的河南大学,设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100年了。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置100年之际,魏清源教授受文学院委托,爬梳众多资料,历经千辛万苦,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编辑写作了《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以下简称《学科史》,作者注)一书,为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置100年献上一份厚礼。《学科史》完成后,清源师命我为书作序。

    2021年01期 v.12;No.45 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专辑

  • 试谈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前史形态(1898—1925)

    李金花;

    无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进程,还是厘清"革命文学论争""文艺自由论辩"等诸多理论问题的理论根源和历史关联,都有必要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前史形态研究。根据理论资源的转换,1898年2月到1925年4月之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前史"时期。目前,学界还没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前史形态"展开充分研究,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观念未能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是因为文献的再发掘存在部分阻碍。在对文献的新发掘、新梳理中发现,这一阶段,中国作家不仅用马克思主义去阐释文学的发生以及文学的阶级属性,还参考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试图发起中国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2021年01期 v.12;No.45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传统

    石佳;

    革命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运动。对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与文艺领域而言,"革命"所起到的深刻影响和革新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世纪以来,"革命"一词在这百年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底色,也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语传统。本文试图从"革命"一词出发,探究"革命"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自身的演变,以及在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一词的洗礼,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样貌与发展方向。

    2021年01期 v.12;No.45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荣誉称号里的艺术、政治与世俗:关于“人民艺术家”

    刘永明;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人民艺术家"是个传统的、重要的批评概念,具有"人民的艺术家"和"人民文艺"创作家的双重含义;对于进入新中国的旧社会艺人而言,还有新的职业身份的意义。近些年,伴随我国国家勋章与荣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人民艺术家"有了最高国家荣誉称号的新内涵和明确的身份政治色彩。因此,回顾"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历史,订正一些史实,并在身份政治和批评话语两能之间,确保"人民艺术家"批评话语的主体性与活力,将有益于人民性批评话语的丰富和发展。

    2021年01期 v.12;No.45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现当代文学研究

  • 梁实秋所引鲁迅译文试解

    黄悦;

    梁实秋在与鲁迅关于"硬译"问题的论争中曾引鲁迅译文中的一些段落,作为"硬得不通"、鲁迅自己"也未必懂"的依据,由此证明"硬译"即"死译"。对这些梁引译文,鲁迅从未进行过正面回应,学界迄今为止亦未对此类译文的可解读与否做过认真研究。这一普遍沉默,似乎从另一角度说明对这些译文的情感倾向。本文试图对梁实秋所引全部鲁迅译文进行研究,着重于对语义进行解读和对句法结构进行辨析,以此证明这些译文的可解读性,并通过与鲁迅所用日译原文及他人所译同文的对比,进一步探索鲁迅译文的准确性和结构方式。本文认为,以句法结构为单位是鲁迅"硬译"的基本方式,这一方式固然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难度,但由于可以避免译者在句式调整时造成语义改变,且能使读者理解到原文中句子内部的逻辑关联,因而不仅可有较高的信度,而且作为一种"不理想"的翻译对策,可与当下汉语的"理想"规准形成张力。

    2021年01期 v.12;No.45 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创业史》中基层干部的“庄稼人”形象

    刘世浩;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对基层干部"官僚化"倾向的揭露,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主题。在《创业史》中,柳青通过对基层干部"庄稼人"形象的塑造、对合作化运动中所出现的基层干部"官僚化"倾向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合作化运动中出现的干部分化现象的深刻思考。考察柳青在"庄稼人"干部形象身上所寄寓的丰富思想资源,剖析这种人物形象塑造方式所体现出的作家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对于解读柳青在《创业史》中关于农村政治组织形式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1期 v.12;No.45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近世文化研究

  • “耻辱的门”:“五四”前后刘半农的自我改造

    袁一丹;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态度的同一性"背后,隐伏着不同的思想脉络,因而有必要考察参与者此前此后的生命轨迹。刘半农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形象,被定格为文学革命的战士。这一历史定位抹去了他作为"红男绿女"小说家之前史,也遮蔽了他个人气质中与战士形象不尽吻合的生动性。从鸳蝴派小说家到文学革命的战斗者,刘半农在身份转换过程中,通过与周作人、钱玄同等《新青年》同人的互动,努力涤除自身的洋场才子气。然而这段卖文为生的前史,仍会影响"五四"以后刘半农对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态度。从刘半农早期创作的侦探小说、滑稽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中,不难看出他在谋食与谋道之间的内心挣扎。从"半侬"到"半农"的自我改造是一场拉锯战,难以逾越的"耻辱的门"象征着五四新文化人自我改写的限度。

    2021年01期 v.12;No.45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文学”接替“经学”——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反儒反孔”及对文学思想功能的开发

    邱晓丹;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注重文学的社会思想效应为显著特征。这是发生在经学的思想功能衰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思想功能的开发的双重基础上的。经学衰落与文学转型看似关系甚远,却在承担社会的思想工具功能问题上产生了交会。在传统社会,经学包揽了对宇宙、政权、人生各领域几乎所有问题的解释权和至高话语权。文学沦为其附庸,在思想表达上,主要承载经学之道。近代经学思想功能衰落以后,文学在思想表达方面呈现出独立品格。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文学范式,试图接替经学的思想范式,从而完成了近代以来"反儒反孔"的最后一道工序。五四新文学范式以"科学"为思想真理性、合法性和权威性来源的原点,以"文学"为思想内容的具体提供者,广泛生产针对"政教"和"人生"诸问题的思想内容,试图对经学的宇宙、政权、人生三方面之思想功能进行接管。尽管这一接管并未真正完成,但依然使中国新文学呈现出明显的思想工具属性,促成了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2021年01期 v.12;No.45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古代文学研究

  • 走向顶峰之路——论杜甫对元和诗人的影响与大家地位的确立

    王宏林;

    杜甫在世之时,同代诗人的推崇之意并不明显。直至唐宪宗元和时期,杜甫的地位才发生根本变化,甚至高于李白。元和诗人对杜甫的推崇,主要由于杜诗在体裁、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创新,不但契合元和诗人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而且直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作资源。尤其是韩愈的七言古诗,元、白的长篇排律,贾岛的变格五律,更是直接师法杜甫。这些元和时期出现的异代知己,极大地提升了杜甫的声望,最终促成了杜甫大家地位的形成。

    2021年01期 v.12;No.45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古文选本的历时演进与功能分化

    郑天熙;

    明代古文选本总量超过500种,是一笔重要的文学文献,目前尚未被学界普遍关注。其在明代的发展,经历了洪武至弘治的保守、滞缓期,正德至隆庆的嬗变、剧增期,万历至崇祯的鼎盛、多元期。正德以前,数量极少,正德以后,坊刻成为主流,主要有载道类、科举类、个人类选本。到了晚明,古文的政教价值被不断边缘化,纯科举指导而无涉思想教化的选本持续盛行,并出现追求奇异的选本,给古文带来多元的审美维度。个性解放使个人类选本大放异彩,与传统的古文观念截然对立,古文由集体教材变为审美消遣的娱乐品,审美价值得以凸显,古文选本的教化姿态随之改变。晚明经世选本的泛起,则是"古文运动"精神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重提与强化。可以看到,无论是数量,还是形态、功能,明代古文选本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态万千,功能全面,且多元共生,异彩纷呈,古文所可能具备的价值、功能,都在明代有所体现与发挥,放眼宋以来的古文选本史,不仅空前,亦是绝后。

    2021年01期 v.12;No.45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艺学研究

  • 日常语言是保守的吗?——论伊格尔顿对维特根斯坦的误解

    张巧;

    维特根斯坦经常被视为一位保守主义者,伊格尔顿认为这源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本身的保守性。通过对《哲学研究》第120节和124节的解读,伊格尔顿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实际上赞赏了那些极具形而上学性的大众话语。显然,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批判出于伊格尔顿主观预设了日常语言的本质是平庸的,并剥夺了其政治潜能。然而,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细读将发现,伊格尔顿的过度解读偏离了文意。同时,日常语言并不是平庸无为的,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正好为日常话语交往的政治性提供了有效辩护。

    2021年01期 v.12;No.45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存的美学维度与文学记忆的功能阐释

    沙家强;

    基于创作主体作家的文学记忆研究,重在关注作家的"记忆"精神现象对文学生成的意义,即作家选取什么样的记忆便会深刻影响文学本身的轻重与深浅。人是记忆存在物,记忆与人之生存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基于生存的多维性、苦难性和符号性等人之生存的一般性特征,美学意义上的生存特征应是生存的多维向度、生存苦难的美学升华及生存符号的诗意栖居。基于生存的美学纬度,文学记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身份的认同、伤痛的疗救、批判的启蒙和记忆的唤醒等方面。立足当下消费时代或后现代现实语境,秉持文学记忆的功能价值,我们对"什么样的‘记忆’值得去记忆"这个问题,有一个美学上的合理判断,进而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文学发展的走向,避免文学失衡或趋向危机的态势出现。

    2021年01期 v.12;No.45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史料与阐释

  • 姚雪垠早期文学思想散论

    刘增杰;

    文章发掘并解读了姚雪垠早期创作中的三篇佚文,认为它们在艺术上虽稍显稚嫩,但却是作者创作个性的种子和萌芽,因而是研究其早期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2021年01期 v.12;No.45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见朱湘佚诗文考辨

    郭佳乐;

    《朱湘全集》的出版为朱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学者既往对朱湘佚诗文的发现并未收录其中,且仍有继续发现和增补的可能。《文艺增刊》上刊发的朱湘的第一篇散文《白云深处》、《清华文艺》上刊载的诗歌《放鸽》、《妇女杂志(上海)》上刊发的《儿童故事:捉露珠》,以及朱湘以"朱幼衡"为笔名的译文《花》,均未见于目前两岸发行的各类朱湘作品集与年谱资料,应属佚诗文。《小河》和初刊诗《流啊小河》对校可以打开朱湘早期诗歌变化理解的新空间。

    2021年01期 v.12;No.45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访谈

  • 从“新性灵”到文学翻译“妙合论”——龚刚教授访谈

    赵佼;龚刚;

    <正>龚刚,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大学客席讲座教授。龚刚教授所倡的文学翻译"妙合论"以其"新性灵"诗歌创作(翻译)及批评实践为基础,整合中西诗学、译学资源,并以与之相符的理论话语言说方式阐发原文风格与译者个性、翻译过程与翻译境界、译文之形与神的两一关系,文学翻译诗性与哲性之间的张力因而体现。

    2021年01期 v.12;No.45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专辑

    丁国旗;

    <正>2020年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暨"当代文艺批评的守正与创新"专题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文艺批评的若干历史阶段、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守正传统、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创新资源、当代文艺批评的方向与中国阐释学的构建等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

    2021年01期 v.12;No.4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语言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正>《汉语言文学研究》是由河南大学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学术刊物,现为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 41-1414/I。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人文科学研究。本刊崇尚学术中有争鸣、争鸣中有宽容、宽容中有立场的办刊理念,关注学术前沿,跟踪学术争鸣,创造学术精品,

    2021年01期 v.12;No.45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