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

“鲁迅与日本——东亚视角与中国方法”专辑

  • 留日时期是鲁迅精神史的原点

    修斌;

    <正>鲁迅对他在日本留学的岁月充满怀恋。1931年初秋时节,他在给自己日本学生的诗《送增田涉君归国》中写道“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1)鲁迅在日本度过七年的青春年华,他1902年东渡扶桑入弘文(宏文)学院学习,1904年去仙台医专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回到东京从事文学活动,直到1909年回国。在日本期间,鲁迅不仅完成了他弃医从文的人生方向的转折,也通过他在《浙江潮》《河南》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张扬个性的近代个人主义、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这些文章包括《中国地质略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斯巴达之魂》《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

    2025年03期 v.16;No.6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1903-1918:鲁迅文学道路上的三个起点

    董炳月;

    <正>今天能够参加这次论坛,很高兴,也很荣幸。感谢修斌教授、徐妍教授的邀请!论坛的题目非常好!《鲁迅与日本——东亚视角与中国方法》,焦点突出,阐释空间很大。我发言的题目,叫做《1903—1918:鲁迅文学道路上的三个起点》。也就是鲁迅文学的三次出发。我先说说哪三个起点。

    2025年03期 v.16;No.6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摩罗诗力说》:鲁迅建构“世界文学”的一次尝试

    黄乔生;

    <正>一鲁迅的世界意识,更具体地说,鲁迅的世界文学意识,其形成过程、发展历程和所产生的影响,因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而值得研究和借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人又一次从封闭状态走出,对鲁迅早期的思想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最近为南京大学出版社重版赵瑞蕻先生四十多年前出版的著作《〈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种历史意识和沧桑感就更强烈。赵瑞蕻先生那个时期花了巨大精力逐字逐句注解鲁迅早期这篇文艺论文,不只是向先贤致敬,也不仅出于编纂比较文学课程讲义的需要,而颇有自感身世的成分。

    2025年03期 v.16;No.6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鲁迅研究——东亚视角与中国方法

    赵京华;

    <正>大家好!感谢中国海洋大学俢斌教授、徐妍教授的盛情邀请,能有机会参加这次高端论坛十分荣幸。论坛的主题为“鲁迅与日本——东亚视角与中国方法”。我理解,这个题目包含两重的结构关系,一个是鲁迅与日本深有关联,七年的留学经历塑造了他后来思想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某种精神要素;另一个是二战后日本几代知识者致力于深度开掘鲁迅思想文学的抵抗精神、革命要素以及“现代性批判”的品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传统。

    2025年03期 v.16;No.6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作为媒介的日本与鲁迅早期多元思想的形成

    吕周聚;

    <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面向西方开放,成为东亚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桥头堡。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除了接受日本文化影响之外,还通过日本这个媒介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谓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指报纸、刊物、书籍、广播等,广义的媒介指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关联的物质。俗话说,社会是一部大书,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交往,社会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媒介。鲁迅从1902年3月到1909年8月在日本留学,作为媒介的日本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使鲁迅完成了从理工男向文艺青年的转变,而且催生了鲁迅的多元思想。

    2025年03期 v.16;No.6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概说留日阅读与鲁迅两种思维的形成——以《人之历史》与《文化偏至论》为例

    徐妍;

    <正>非常有幸能够与中国鲁迅研究界功力深厚、成就卓著的鲁迅研究专家同台讨论“鲁迅与日本——东亚视角与中国方法”这一论题。我探讨的问题是:留日阅读如何形成了鲁迅的两种思维:科学思维与直觉思维?一、为何讨论这个问题?关于鲁迅与日本这一论题,在新时期以来的鲁迅研究史上,早在1983年10月26日,戈宝权先生在为李连庆《鲁迅与日本》作序言时,就认定“鲁迅与日本始终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题目”~(1)。此后,鲁迅与日本这一论题,经由中日鲁迅研究者的“双向互动、你来我往”~(2),成果的深入性和多样性,在新时期以来的鲁迅研究史上颇为罕见。

    2025年03期 v.16;No.63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日间的“鲁迅革命传统”建构

    邱焕星;

    <正>因为不懂日语,所以我一向都是将日本鲁迅研究作为学习的思想资源,而非直接的研究对象。由于今天会议的主题是“鲁迅与日本:东亚视角与中国方法”,因此我就想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日本鲁迅研究对我的重要影响。大家也许知道,我这几年在一系列论著里提出了从“革命鲁迅传统”到“鲁迅革命传统”的命题,主张在21世纪这个后革命时代“重新发明革命”,倡导知识分子的革命领导权。实际上,“鲁迅革命传统”这个概念的提出,并不完全是我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有其思想资源和历史脉络,它既受到了中国瞿秋白的影响,也受到了日本丸山升的影响。

    2025年03期 v.16;No.63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第二届《汉语言文学研究》全国青年学术论文奖获奖论文”专辑

  • 鲍照“才尽”新探兼论南朝文人“才尽”现象

    马珏丹;

    《宋书·鲍照传》载,鲍照知孝武帝自负,主动为“鄙文累句”,故获评“才尽”,这则故事成为研究鲍照生平、孝武帝性格的重要材料,但其并不尽可信。受士族立场及家世的影响,沈约对孝武帝心存不满,影响了《宋书》对孝武帝的书写。对鲍照诗歌及孝武朝政治背景进行分析可知,鲍照获评“才尽”,源于其诗风与宫廷场合的不合。“才尽”这一术语在南朝史书中十分常见,分析“才尽”在南朝文学批评中使用的共同语境,知“才尽”这一评语往往与诗风与场合、时代的不适配有关。由此出发,对“才”在南朝的含义进行讨论,可知当时“才”有“通”的要求。

    2025年03期 v.16;No.63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汉宋之争与嘉道时期的性情诗学

    郑易焜;

    嘉道时期诗学中关于性情的讨论,与汉宋之争关系密切。面对汉学家对性理说的驳斥,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嘉道士人重视从身心上下功夫,并将涵养性情与诗歌创作相结合。他们一方面继承朱熹“性情之正”来论诗,一方面又强调“性情不俗”,这体现出一种自我期许与求新求变的精神。在汉宋逐渐走向融合的背景下,以阮元、程恩泽为代表的汉学家肯定诗歌中性情的重要性,但指出诗歌要以学问为基础;桐城派论诗则将表现性情置于首位,而学问附其后。其时,汉学家对音韵深入研究,将其用于治学中;桐城派则拈出“音节”这一概念,深入分析诗歌性情与音节关系。桐城派在嘉道性情诗学的构建中占主导地位,其理论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2025年03期 v.16;No.63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社会讽喻、中国想象与爱的思索——陈映真小说《猫牠们的祖母》新论

    奚炜轩;

    从陈映真的创作历程来看,196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猫牠们的祖母》与1960年发表的小说群具有同样重要的“原点”意义。在这篇小说中,陈映真尝试糅合疾病隐喻、动物寓言与反讽,不仅借疯子和外省老兵讽喻现实,还首次正面书写战后台湾社会的省籍议题。作为反讽性文本,《猫牠们的祖母》结合动物寓言,书写“爱是什么”的反题,探问民众在日常生活里超克分断、走向联合的情感条件与困难,体现出别样的文学政治性。总体来看,《猫牠们的祖母》辩证统一了青年陈映真的诗学探索与思想探索,这篇小说之于陈映真文学、思想乃至当下的意义,应得到更充分的评估。

    2025年03期 v.16;No.63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使东杂咏》流衍考论

    周雨斐;

    何如璋所撰《使东杂咏》是晚清最早在国内刊布的驻日使臣采风诗集。该书曾于光绪四年(1878年)与《使东述略》一同被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嗣后由政府出版机构同文馆印书处刊行,今台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所存有关何氏咨送两书的清档系年有误。《万国公报》的刊载,进一步推动了《使东杂咏》在各口岸地区广泛流布。《使东杂咏》早期刊布时仅65首,较今通行本少2首,或为避免歧义而删减。由于契合舆地学者的知识兴趣,原作为副文本的诗注还得以单行流传,编印者对注释的不同取舍亦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彼时国人接受日本地理知识与近代西方地理学方法的渐进式特征。

    2025年03期 v.16;No.63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古代文学研究

  • “写意香”的生成:宋人香事与鼻观造境

    秦燕春;

    宋代“香禅传统”的设立与晚近日本“五山文化”研究热“反哺中华”有关,但将香事笼统视为禅修的捷悟法门并不稳妥。宋代香事尤其是文人香法对于中国香学真正的意义是直接促成了“以香写意”这一艺术形式的建立,尤其经由以香拟花乃至以香拟香的不同维度的鼻观造境,宋代“文人香事”为后世建构起“写意香”这一最鲜明也最重要的香学艺术典范样态。中国香学的主轴理念应明确为“中国合香学”,经由宋至明清几代香人方始完善的“写意香”是“合香学”的主轴理念与核心制作。

    2025年03期 v.16;No.63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景祐“变体”论

    钱振宇;

    宋真宗时期的“天书闹剧”,导致其时国家思想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宋仁宗初期,部分精英知识分子通过提倡改革文风,强调文章必须阐明儒家圣人之道,以及革新科举制度等途径,试图重振儒家思想地位,从而引起景祐年间科场文风出现新变,即所谓的景祐“变体”。其在策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摆脱注疏、直会经义,在律赋方面是削弱程式的要求,拓宽了进士律赋的表现形态。这次科举改革从制度层面真正建立起了古文和科举的有效联系。作为标志性产物的景祐“变体”,不但推动了北宋“古文运动”向纵深发展,而且在客观上调整了北宋政坛的人才结构,从而在更深远的层面影响到了政局的走向。

    2025年03期 v.16;No.63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艺学研究

  • 荷尔德林晚期诗作的建筑学——《长城般的赞歌》导论综述

    戴晖;

    《长城般的赞歌》展示了荷尔德林创作中最后的宏伟作品群的整体风貌,尤其是洪堡晚期诗歌(1804—1806)。吴夫豪森在导论中以诗人晚期诗作的整理出版的实际情况和编辑经验为依据,论述荷尔德林生前就遗留下来的手稿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呈现形式,其核心是祖国赞歌的建筑学,其程式化法则来源于希腊古典精神,却服务于新时代人性教养的宗旨。吴夫豪森广博的视野和详实的举证突破迄今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认识界限,明确了诗人晚期诗作的创作意图和他遗留下来的嘱托。

    2025年03期 v.16;No.63 7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苏联现实主义文艺在1930年代中国的舆论影响——以《大公报》天津版和上海版为中心的考察

    阎书钦;

    苏联文艺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社会教育性在1930年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舆论影响。中国舆论界系统阐述苏联文学现实主义风格的基本内涵,并主张学习苏联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基于对苏联文学现实主义风格的肯定,中国舆论界充溢着崇拜高尔基的热潮。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映的苏联电影不仅感染了中国观众,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创作。中国舆论界看重苏联电影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主题及其社会教育功能。中国舆论界高度评价苏联戏剧艺术,尤其认可其贴近观众的演出方式和向民众传递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教育价值。在九一八事变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舆论界认可、阐扬苏联文艺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社会教育性,有着通过文艺作品激发中国人民抗日热情的现实动机。

    2025年03期 v.16;No.63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近世文化研究

  • 马君武的抒情创变:革命景观、浪漫主义、科幻与达尔文式地质学

    宇乐文;杨新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是哲学启示的来源之地。现代作家延续了描绘自然的山水诗传统,同时也为之注入了新的元素。其中一些文学、科学或思想上的现代改造,更多关注的是诗歌的教化功能,而较少处理美学问题。作为一位拥有化学与冶金学背景的作者,马君武(1881-1940)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化的混合特性:他在生命不同阶段创作的古体诗,展现了科学、神话表征以及抒情创变之间的交相融合。

    2025年03期 v.16;No.63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学衡派旧体诗词的历史评价

    王彪;

    学衡派旧体诗词的创作不仅有力地推动着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与新旧中西诗歌的沟通互鉴,也是其言说自我与凝聚群体的重要方式。对学衡派旧体诗词的整体把握可从文化、思想与艺术三个维度展开。从安放自我的文化维度看,学衡派旧体诗词创作及其雅集唱和活动延续了中国传统人文血脉与文人风雅,刻画出一批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者在“神州陆沉”之际,以文化遗民姿态行文艺复兴之实的群像。从兼取中西的思想维度看,学衡派旧体诗词深刻地展现出,儒家思想濡染下的传统“士”是如何在具有世界图景的新人文主义指引下,从思想到日常生活的现代蜕变。从创造性转换的艺术维度看,学衡派的诗词创作与诗学主张,彰显出其通过改良创旧推动古典诗艺现代转型的独特路径。

    2025年03期 v.16;No.63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青年论坛

  • 李贽升格、儒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吴虞的学术工作为视角

    潘炜旻;

    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体系在晚清古今中西思想的交织激荡下,经历了向近现代转化的过程。在此历史进程中,明清时期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被重审,转化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中新的学术思想资源,并影响了当代中国人对于传统学术思想的认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吴虞在中国学术思想传统中开掘出明末思想异端李贽,重审李贽思想的独特性与现代价值,借助《新青年》《吴虞文录》使李贽广为中国及日本知识界所知,即其中重要的案例。以晚清民初的李贽升格运动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系统钩沉吴虞对李贽学行的播扬及其效应,考察李贽如何演变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可以深化学界对晚清以降李贽接受史、吴虞其人其学、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等命题的认知。

    2025年03期 v.16;No.63 12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跨越“时差”:延安文人的时间调适与“夜晚”经验

    马浩然;

    延安作为外来文人理想的“圣地”,衍生了刷新时间、重新划分过去、确立现在与未来的心理机制。一方面,延安现代钟表的稀缺加剧了外来文人时间感觉的涣散,但战时情境的临时需求与话语权威的介入,造成了延安多种时间形态的相互叠嵌,外来文人在时间的倒错中重置其既有的“进步”观。另一方面,由外界进入延安产生的“时差”,也不断进行着整合与调适。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异质性时间的“夜晚”开始在外来文人笔下频频出现。文本内外共同生产出的“夜晚”经验,既表征着“延安时间”的断裂,也是对作家竭力缝合这一时间裂痕的内在过程的自觉呈现。对时间错位的修正,标示着延安文人最终融入的完成。

    2025年03期 v.16;No.63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